当前位置: 首页> 心里解压

心里解压

 
什么是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的标准并不像躯体健康那样具有明显的客观指标。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迄今,心理健康尚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大体上应具备:1、能主动地适应环境;2、能客观地评价和接纳、包容自己;3、能客观地评价和接纳、包容别人;4、对于事物反应适度,具有调整自己情绪的能力;5、智力正常,人格完整;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7、有安全感;8、热爱工作和生活等。心理健康的集中表现为情绪稳定、乐观、积极进取、家庭、社会的人际关系能和谐相处等。
 
什么是不健康的心理
心理不健康的人的表现大体上包括:1、对于环境的不适应;2、过分自傲或自卑;3、 对别人过分挑剔;4、对于事物的反应过度激进,缺乏自制;5、存在智力或人格的缺陷;6、心理行为不符合年龄的特征,不是过分的少年老成,就是成年幼稚;7、缺乏安全感;8、对于工作和生活缺乏兴趣等。心理不健康的集中表现为焦虑、忧郁、多疑、消极、悲观、厌世疾俗、家庭、社会的人际关系紧张等。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
情绪是心理因素的具体表现。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人所具有的正常情绪,但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就成为一种不利于身体健康、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等疾病的不良情绪。情绪本身主要通过植物神经的兴奋或抑止影响机体的功能。心脑血管功能受植物神经的调节。过度紧张和激动等可以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可能使血管收缩,诱发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悸、胸闷、或头晕、头痛、耳鸣、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轻者可以引起心动过速等快速型心律失常、高血压、心脏或脑神经官能症等;重者可以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心肌缺血(心绞痛)或急性闭塞(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心室颤动、猝死等心脏血管意外;或引起脑血管痉挛、高血压脑病和大小中风等脑血管意外。过度紧张、疼痛和激动等又可以导致副交感(迷走)神经兴奋,从而使心脑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心率缓慢,诱发房室、窦房传导阻滞等各种缓慢型心律失常,或头痛、头晕、眩晕、耳鸣、黑朦等。轻者可以引起心脏或脑神经官能症;重者可以引起心脏跳动骤停,甚至猝死等心血管意外或晕厥、一时性意识丧失和猝倒等脑血管意外。

心脑血管疾病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脑功能不全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病人都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绪。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身心疾病。尤其,患有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以及危及生命的心脑血管疾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中风等心脑血管意外的病人较多伴有抑郁、焦虑、恐惧、悲观等负性不良情绪。国内1993年一项研究显示,综合医院内科住院病人中,脑卒中者的抑郁症患病率为40,糖尿病者为30,肿瘤病、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等病人中的抑郁症患病率可能更高。
 
心脑血管疾病病人切忌急性心理应激。在一次极度惊恐、暴怒、大喜、大悲之下,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可以呈跳跃式上升,可以诱发高血压脑病,甚至脑血管破裂,脑出血;心脏病病人可以诱发急性肺水肿、急性心力衰竭;冠心病病人可以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各种心律失常、甚至心室颤动等;总之,因情绪的剧烈波动而导致猝然倒下、瞬间致残、致死的事件是常有耳闻的。
 

如何正确把握心理因素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无论在躯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心理和躯体疾病之间可以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我们提倡对于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在内的所有疾病都应该注意心理因素的作用,采取包括针对心理因素在内的整体治疗原则,进行综合性防治措施。
 
在年轻人中,尤其年轻女性病人和或处于更年期的中年妇女中,由于存在心慌、胸闷、气短、呼吸不畅、游走性刺痛等症状,不少人因而认为自己得了“心脏病”,于是到心脏科就诊。这些病人往往同时有数量不等的心脏早搏,心电图往往有ST段、T波或ST-T非特异性改变,并被证明存在数量不等的室性或房性(室上性)早搏和血压偏高或不稳定等客观证据,可能被拟诊为“高血压”、“心肌炎”、心肌缺血”或“冠心病”。实际上,进一步追问,这些人查不到心脏器质性异常改变,却往往同时有焦虑、急躁、易怒、紧张、恐惧、消极、悲观、面热、多汗、多梦失眠、喜呼长气(叹息样深呼吸)等精神症状,或有受过亲人伤亡、家庭不和、事业挫折、失恋和惊吓等精神创伤史或具有感情脆弱、多疑、急躁、易怒或癔病性倾向等性格上的缺陷。因此,她(他)们大多数并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而是属于包括心理问题和更年期内分泌紊乱在内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也有一些人由于存在头晕、头痛、头胀、眩晕、耳鸣、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乏力、失眠而接受头颅CT、头颅核磁共振、经颅超声多普勒等检查发现类似腔隙性梗死的微小病灶、或某一大脑或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或加速等阳性证据而被拟诊为“脑梗塞”、“脑供血不全”。实际上,她(他)们并没有有临床意义上的脑梗塞和脑供血不全,而同样是属于包括心理问题和更年期内分泌紊乱在内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事实证明,上述所谓的心脏病和脑血管病人,接受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肌缺血、冠心病、脑梗塞、脑供血不全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等治疗往往不能取得疗效。相反,如果接受心理疏导、辅之以抗焦虑、抗抑郁在内的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治疗,却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乱带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肌缺血、冠心病、脑梗塞、脑供血不全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不适当的疾病帽子不仅无效、浪费医疗资源,而且还会加重心理压力、加重病情。
 
在老年人中,当他们主诉各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病的各种症状时,我们同样也应该注意心理因素,只是老年人患有器质性心脑血管病、动脉硬化和脑动脉供血不全者远多于年轻人。而在器质性心脑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又可以表现为完全类似于植物神经功能性失调的症状。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多数属于身心疾病,即在原有躯体器质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病)基础上的伴有的心理问题,包括孤独、失落、 怀旧、牵挂、悲观、急躁、抑郁、多疑、恐惧死亡等不良心理因素,如不加以注意而未能检出心脑血管病等躯体器质性疾病,轻则可以明显影响疾病的治疗疗效,重则可以促进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因此,老年人更应重视保持心态的平衡,力求避免出门远行、改变生活习惯以及对于意外生活事件等的各种心理应激。身心疾病的病人往往去综合医院就诊,而综合医院的医师又往往对于心理障碍的诊治缺乏经验,从而被延误治疗。
 
这里我们应该强调的是,尽管在多数的情况下,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是独立存在的功能性疾病,但由于躯体器质性损害的身心疾病本身可以合并存在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因此在诊断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同时,应注意不要遗漏躯体的器质性疾病的诊断。

总之,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健康的心理和良性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预防疾病,促进疾病的康复和治愈。哲学上的精神与物质的概念也适用于医学上的心理与躯体的关系。洪昭光教授说过:“心理平衡的作用超过一切保健措施作用的总和”。“只要注意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心理因素在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无疑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宣泄标题

宣泄内容

郁闷程度

查看我的已发布心理情绪

全部的宣泄情绪

  • 极度郁闷

    7777777

    0000000000

    发布时间:2016-09-21 11:59:09 点赞(23 评论(3)

    【已发表评论】

    2016-09-21 16:02:09vvvvvvvvv

    2016-09-21 14:58:54hhhhhhhhhh

    2016-09-21 14:59:00jjjjjjjjjj

  • 郁闷

    qqqq

    wwwwwwww

    发布时间:2016-09-21 11:58:54 点赞(7 评论(1)

    【已发表评论】

    2016-09-21 14:10:19jjjjjjjjjjjjjjj

心理常识推荐

心理图库推荐

  • 洛克心管家

  • 微心闻

  • 协和洛克

地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十四街11号院2号楼

电话:010-51295656

官网:www.unionluck.com

邮箱:unionluck@unionluck.com

邮编:101111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洛克悠悠网  京ICP备16053627号-2 技术支持:尚品中国